聚焦安全 创新监管——杭州市积极推进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防范体系建设纪实

      随着杭州市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和建筑市场较快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快速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不断应用,建筑安全生产不断面临新挑战,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建筑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压力很大。为积极探索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防控的有效途径、完善并丰富安全监管手段、最大程度保障工程施工安全,近年来,杭州市结合打造“和谐社会、平安杭州”战略部署,坚持以保障工程施工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制度,整合社会要素,融入科技力量,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提升了安全监管效能和事故防范能力,促进该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基本保持平稳,为经济社会发展写下安全注脚。
      “两场联动,规范行为
      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现场行为的监管,杭州市制定了《杭州市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以“市场和现场联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建筑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对该市行政区域内的建筑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现场施工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行为、市场行为等进行行政和信用监管,并将此与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工程投标资格挂钩,进行联动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障工程安全生产。对杭州市城区内所有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实行IC卡管理,将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以及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录入各自的信用数据库,并实时公布。不良行为扣分达到一定数值的及时进行处理,以此加强安全责任的落实,规范建筑市场主体以及从业人员的行为。
      市场参与,多方管控
      为保障对建设工程施工人员意外伤害的经济救济、降低施工企业事故风险、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早在2006年,杭州市就着力加强对市场管理要素和资源整合的探索,在主城区试点实施建筑施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引入社会和专业要素,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和方法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有效填补了政府监督中存在的漏洞。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完善,目前,杭州市已在全市8城区5县市区域内全面实施了建筑施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制定了《关于杭州市建筑施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杭州市区域内实施在建工程项目开工前须办理建筑施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规定保险公司履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和安全服务的义务,并将建筑施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费用列入工程造价。
      同时,杭州市在开展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工作中,鼓励实施保险费率浮动机制,由保险公司委托风险评价机构对工程项目实施风险评价,投保建设工程本身的风险状况会对最终的保费产生影响。浮动费率与投保人的安全生产业绩、安全生产管理状况等因素挂钩。通过风险管理中保险费率浮动机制这一经济杠杆,充分调动投保主体和保险主体管控施工安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建设单位和保险公司双重控制建设工程风险的机制,从而使工程施工安全也得到有效保障。
      无隙覆盖,填补盲区
      每到双休日、节假日,由于工地安全生产等监管力量相对薄弱,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松懈、麻痹,极易引发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近几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建筑施工现场双休日、节假日里发生的安全事故数约占事故总量的30%,已成了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风险点。对此,自2011年1月1日起,杭州市创新开展实施专项解决双休日安全监管难题的“星期天工程师”检查工作,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来共同促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通过向社会公开招募,择优聘请了50位来自施工、监理行业、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或具有安全注册工程师资格的专业人员和技术骨干,成立“星期天工程师”队伍。
根据规定,50个成员通过配对的方式,分成25个小组,每逢双休日,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出巡”,每组每天至少检查3个在建工地,检查的工地包括在建房屋建筑、市政道路、地铁工程、桥梁隧道等工程,检查项目包括建设工程脚手架、支模架、深基坑、施工机械、施工用电等设施和设备的实体安全以及文明施工情况。每次检查中,一旦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星期天工程师”便会第一时间向施工方发放隐患告知单,要求他们迅速整改,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除告知施工方落实整改外,还需及时将重大安全隐患上报安全监督部门,确保问题尽快解决。“星期天工程师”工作的开展,借助专家的专业优势,与政府监管互补,加强了双休日、节假日的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监督,从而避免了星期天政府监管的缺失,填补了星期天政府监管的空白。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的3年时间里,杭州主城区范围内双休日、节假日仅发生一起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依托科技,推进防控
      在一次次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教训中,杭州市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扭转不利局面,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监管手段,实现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为主转变,由事后被动管理向事前主动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实时动态管理转变。根据这一思路,2009年底,杭州市主动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将物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于建筑施工安全监管领域,着力打造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系统,进一步探索出“智慧质安监”的杭州样本。
      自2009年10月启动实施该项目以来,现已基本构建起“政府-企业-现场”三级联动的智能化安全监督管理应用平台系统。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系统主要涵盖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模块、塔吊安全监控系统模块、工地可视化管理系统模块三大功能模块。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此外,该项目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杭州8城区5县市的所有混凝土企业及车辆已全部纳入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主城区范围内691个工地、1500多台塔机已纳入塔吊安全监控系统监管,有400多个工地接入了工地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监管部门平台、施工企业、工地的三级平台联网对接。
       破解难题,创新监管
      为有效破解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生产管理难题,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2013年,杭州市围绕实现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范发展的总要求,依托本地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基础,立足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实问题,着力实施开展建筑起重机械安全防范创新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和防范体系的创新,引领建筑起重机械施工管理科学发展。一是开发应用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2010年7月,杭州市开始试点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2011年7月1日在该市新开工的工程全面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2012年杭州市又着手研发了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并在部分建筑施工现场试点。从整体运行效果上看,监控管理系统的推行,不论从系统组成原理、司机操作上,还是从安全管理人员检查把关上,都从原来的不可控到今天逐步可控,有效地预防了日常的各类违章行为,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大降低。二是推行起重机械安拆、租赁、维修保养一体化制度。2013年10月8日,杭州市正式开始实施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和维修保养“一体化”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开展试点,将建筑起重机械租赁行业纳入日常管理,解决当前租赁企业无资质安装,安装单位只管装、不管设备好坏,使用单位光使用、不管维修保养的无序状态。三是推行起重机械安装拆卸班长带班负责制度。在拟建的管理体系中,要求所有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时,必须配备“安装拆卸班长”,“班长”在起重机械安拆时必须在安拆作业面上参与指挥作业,改变目前只有地面指挥而作业面缺乏协同管理的现状,实现安全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四是建立定期抽检强制淘汰体系。每年两次建筑起重机械专项检查均邀请有关专业检测机构的人员共同参与,对现场的起重机械实施抽查检测,对有怀疑的设备进行无损探伤检测,根据检测报告结论实施行政执法管理。制定定期检测评估制度,规定使用年限较长的建筑起重机械必须经过检测评估方可使用。对检测评估不合格的起重机械坚决执行强制淘汰制度,并组织召开现场会现场分解这类淘汰设备,在行业内形成震慑和规范使用的氛围。
      立足实际,完善制度
      为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早在2000年,杭州市就颁布了《杭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对保障该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杭州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筑市场的较快发展,建筑安全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上述规章制度内容已明显单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杭州市针对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建设工程管理模式,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制定出台了《杭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上位法没有涉及或者没有明确规定而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又急需的管理手段作了补充,并且将实践中已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立法加以巩固推广。《条例》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将日常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办法以法条的形式做出规定,重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规定了建设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先行拨付制度,二是规定了勘察、设计阶段的安全责任,三是明确了单个项目中多个施工单位之间安全管理责任关系,四是对工程施工现场相邻设施防护和现场围护措施作具体规定,五是明确禁止吊绳、吊板等外墙施工作业模式及禁止使用提升高度超过30米的货用施工升降机等,六是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相应处罚条款,确保企业生产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安全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石,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在践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裘新谷 胡晓辉 柳振森(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