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银泉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标准大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监事长。
他是拥有行业大师、央企高管光环的领军人物,也是与年轻同事一道周末加班、办公楼下取外卖的设计院普通一员;
他是潜心工程实践、锐意科研攻关、严于律已的资深专家,也是耐心讲解标准规范、勤力提携后辈、宽以待人的可敬师长;
他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企业管理者,也是为人低调、不尚华辞的科技工作者。
他就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监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标准科技创新奖首批标准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郁银泉。
大师之路始自偶然,成于必然
郁银泉的职业生涯肇启于他18岁的那次偶然选择。
1980年高考,郁银泉听从中学数学老师的建议而报考浙江大学,之后专业方向的确定却有些偶然—— “因为土木系招的人数稍多一些,我想这样可能更保险,所以就选择了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建筑师“下海”经商,在深港两地已工作8年的郁银泉则选择回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继续埋头钻研专业。此后,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探索、严谨工作和深厚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积淀,郁银泉在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减隔震研发、工程建设标准化等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他主持和参与了数字北京大厦、国家体育场、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等重大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主编或主要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20余项,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银奖2项,华夏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他个人先后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标准科技创新奖标准大师等荣誉和称号。同时,郁银泉逐渐由一名年轻技术骨干成长为肩负技术攻关和企业管理重担的优秀领军人物,历任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结构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是钢结构建筑,而不是建筑钢结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郁银泉强调。
但限于当时配套产品缺乏,他选择首先针对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进行研发。通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低层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成套关键技术研发》等研究,解决了低层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抗震、连接、三板体系等关键技术,编制完成行业标准《低层冷弯薄壁型建筑技术规程》JGJ227-2011,为该技术在国内推广应用铺平道路。”因此,郁银泉一方面带领团队开展钢结构外围护墙体、新型钢结构体系等一系列研究开发工作,填补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另一方面主编了国家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及行业标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JGJ/T469-2019,明确编制重点在“建筑”而非“钢结构”,形成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四大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法,重点解决集成问题。同时,在郁银泉的倡导下,多次组织标准宣贯工作,推动其在一线工程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设计、加工、施工等领域的发展。
除钢结构住宅外,郁银泉在钢结构其他领域也取得丰硕成果:他较早将新型钢材Q345GJ引入设计标准,推动了钢结构新型钢材的使用;对多高层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的连接系数及刚接柱脚开展研究并引入标准,使我国钢结构抗震耗能构造理念与国际同步;推动新型抗侧力构件如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屈曲约束支撑的使用,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对门式刚架抗震性能开展研究,为门刚结构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扫清了障碍。郁银泉还主持、参与了多项大跨度结构,高层、超高层结构项目。其中包括国家体育场、北京中关村国际金融中心、鞍山体育中心、数字北京大厦等。共同主编了全文强条国家标准《钢结构通用规范》,主编了国家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参与编制了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标准》以及行业标准《高强钢结构设计标准》等。
同时,围绕标准规范和工程实践需求,郁银泉带领团队在多高层钢结构抗震、新体系研发和钢结构住宅集成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科研创新并取得突破。其中,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中央科研院所基金项目“内填RC墙半刚接钢框架结构体系应用技术”“多高层建筑钢柱脚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并参与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装配式交错桁架钢结构研发与示范”、科技部中央科研院所基金项目“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体系开发”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在郁银泉的带领下,标准院钢结构设计研究所(郁银泉工作室)已将业务拓展为标准制定、科研开发、钢结构公共建筑及住宅工程设计、结构优化咨询、钢结构施工模拟、钢结构加固改造等全过程,逐渐成长为国内领先的钢结构住宅集成技术服务商。
“行业发展,需要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
由他主持编制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以下简称《高钢规》)是高层钢结构设计遵循的重要行业标准,对促进国家高层钢结构建筑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04年修订任务启动至2015年11月标准批准发布,修订工作历时10年,从标准统稿直到交付印刷,郁银泉共认真修改、校对了十几遍。“厚厚的一叠稿件给郁院送去审校,返回时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红色修改标记,每次都是如此。”当时承担标准统稿工作的标准院郁银泉工作室主任王喆回忆道,除了亲手改稿,郁银泉还会就所发现的重要问题与主要编制人员认真解释、沟通,务求标准条文准确、科学。除重要技术问题,郁银泉从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就在付印前一刻,他在校对中发现一处标准条文在角标处出现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高钢规》就在这样他的严格把关中完成了修订。
一本高质量的标准离不开科技创新。郁银泉在《高钢规》修订过程中调查总结了国内外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有关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开展了Q345GJ钢的可靠度及抗力分项系数的研究、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等十几项专题研究,并进行了Q345GJ钢材的材性试验、钢柱脚抗震性能试验等大量实验研究工作,同时,查阅并翻译了大量国外相关资料和文献,力求《高钢规》与国际接轨,形成了高性能钢材Q345GJ钢的材料设计指标;增加了抗震性能化的设计规定及伸臂桁架和腰桁架的有关规定,增加了屈曲约束支撑设计的有关内容等10项创新。此外,编制了配套标准图集《多高层民用钢节点构造详图》16G519;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十余次宣贯工作,推动了标准的广泛应用。
郁银泉还主持编制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该规范是在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的基础上上升为国家标准的。该规范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在单层工业厂房和单层仓库类建筑发展的飞跃,推动了门式刚架形式的推广应用。郁银泉主持开展了门式刚架结构拟静力试验、振动台试验、端板连接拟静力实验,研究了端板半刚性连接滞回性能,形成了门式刚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及连接节点的构造。该标准已翻译成英文版,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年应用量超过1.8亿平方米。
在国际标准方面,郁银泉推进和指导ISO/TC59/WG3《模数协调标准》编制工作,成立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ISO/TC59/WG3—模数协调编制工作组,开创了我国主导ISO/TC59领域重要国际标准先河,是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推进和指导ISO/TC59/WG4/《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弹性》国际标准编制工作,此项工作是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国际标准编制工作的前沿探索,也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的积极尝试。此外,他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建筑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的相关工作。该课题提出建筑领域8项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任务,以推进建立建筑领域质量和安全关键控制特性测试国际技术标准体系,在国际范围内统一技术参数和测试规范,为全球各国建筑工程及建筑制品领域科研、生产和市场流通提供便利,对引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提升中国建筑工程及建筑制品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勤奋耕耘,郁银泉在标准化理论研究、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国际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影响深远;他主导重要国际标准研制,在重大国际标准研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本领域、本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在运用科学方法,郁银泉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为组织推动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联盟)标准化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郁银泉从业30多年来,主编或主要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20余项;主持省部级以上和国际标准化科研项目多项,主持编写标准化专著1部。在标准化理论研究、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国际标准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多次获得重大奖项,其中,《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排名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排名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排名2)获得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排名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排名1)获得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钢结构钢材选用与检验技术规程》CECS273:2011(排名10)获得标准科技创新奖三等奖。《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划与构造详图》(排名1)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标准设计二等奖,《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高层和多层钢筋混凝土防震)》(排名5)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标准设计一等奖。
在郁银泉的身上,留存着老一辈建设者严谨执着、求真务实的深刻印记,同时流淌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放眼寰宇、逐浪竞高的奔腾热血。他是践行科技兴国、科技强国、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急先锋,更是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勤力哺育新一代人才的传薪者。愿大师之路长续,科技之光永辉!
他是拥有行业大师、央企高管光环的领军人物,也是与年轻同事一道周末加班、办公楼下取外卖的设计院普通一员;
他是潜心工程实践、锐意科研攻关、严于律已的资深专家,也是耐心讲解标准规范、勤力提携后辈、宽以待人的可敬师长;
他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企业管理者,也是为人低调、不尚华辞的科技工作者。
他就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监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标准科技创新奖首批标准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郁银泉。
大师之路始自偶然,成于必然
郁银泉的职业生涯肇启于他18岁的那次偶然选择。
1980年高考,郁银泉听从中学数学老师的建议而报考浙江大学,之后专业方向的确定却有些偶然—— “因为土木系招的人数稍多一些,我想这样可能更保险,所以就选择了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建筑师“下海”经商,在深港两地已工作8年的郁银泉则选择回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继续埋头钻研专业。此后,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探索、严谨工作和深厚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积淀,郁银泉在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减隔震研发、工程建设标准化等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他主持和参与了数字北京大厦、国家体育场、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等重大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主编或主要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20余项,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银奖2项,华夏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他个人先后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标准科技创新奖标准大师等荣誉和称号。同时,郁银泉逐渐由一名年轻技术骨干成长为肩负技术攻关和企业管理重担的优秀领军人物,历任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结构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是钢结构建筑,而不是建筑钢结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郁银泉强调。
但限于当时配套产品缺乏,他选择首先针对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进行研发。通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低层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成套关键技术研发》等研究,解决了低层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抗震、连接、三板体系等关键技术,编制完成行业标准《低层冷弯薄壁型建筑技术规程》JGJ227-2011,为该技术在国内推广应用铺平道路。”因此,郁银泉一方面带领团队开展钢结构外围护墙体、新型钢结构体系等一系列研究开发工作,填补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另一方面主编了国家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及行业标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JGJ/T469-2019,明确编制重点在“建筑”而非“钢结构”,形成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四大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法,重点解决集成问题。同时,在郁银泉的倡导下,多次组织标准宣贯工作,推动其在一线工程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设计、加工、施工等领域的发展。
除钢结构住宅外,郁银泉在钢结构其他领域也取得丰硕成果:他较早将新型钢材Q345GJ引入设计标准,推动了钢结构新型钢材的使用;对多高层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的连接系数及刚接柱脚开展研究并引入标准,使我国钢结构抗震耗能构造理念与国际同步;推动新型抗侧力构件如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屈曲约束支撑的使用,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对门式刚架抗震性能开展研究,为门刚结构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扫清了障碍。郁银泉还主持、参与了多项大跨度结构,高层、超高层结构项目。其中包括国家体育场、北京中关村国际金融中心、鞍山体育中心、数字北京大厦等。共同主编了全文强条国家标准《钢结构通用规范》,主编了国家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参与编制了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标准》以及行业标准《高强钢结构设计标准》等。
同时,围绕标准规范和工程实践需求,郁银泉带领团队在多高层钢结构抗震、新体系研发和钢结构住宅集成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科研创新并取得突破。其中,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中央科研院所基金项目“内填RC墙半刚接钢框架结构体系应用技术”“多高层建筑钢柱脚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并参与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装配式交错桁架钢结构研发与示范”、科技部中央科研院所基金项目“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体系开发”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在郁银泉的带领下,标准院钢结构设计研究所(郁银泉工作室)已将业务拓展为标准制定、科研开发、钢结构公共建筑及住宅工程设计、结构优化咨询、钢结构施工模拟、钢结构加固改造等全过程,逐渐成长为国内领先的钢结构住宅集成技术服务商。
“行业发展,需要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
由他主持编制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以下简称《高钢规》)是高层钢结构设计遵循的重要行业标准,对促进国家高层钢结构建筑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04年修订任务启动至2015年11月标准批准发布,修订工作历时10年,从标准统稿直到交付印刷,郁银泉共认真修改、校对了十几遍。“厚厚的一叠稿件给郁院送去审校,返回时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红色修改标记,每次都是如此。”当时承担标准统稿工作的标准院郁银泉工作室主任王喆回忆道,除了亲手改稿,郁银泉还会就所发现的重要问题与主要编制人员认真解释、沟通,务求标准条文准确、科学。除重要技术问题,郁银泉从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就在付印前一刻,他在校对中发现一处标准条文在角标处出现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高钢规》就在这样他的严格把关中完成了修订。
一本高质量的标准离不开科技创新。郁银泉在《高钢规》修订过程中调查总结了国内外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有关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开展了Q345GJ钢的可靠度及抗力分项系数的研究、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等十几项专题研究,并进行了Q345GJ钢材的材性试验、钢柱脚抗震性能试验等大量实验研究工作,同时,查阅并翻译了大量国外相关资料和文献,力求《高钢规》与国际接轨,形成了高性能钢材Q345GJ钢的材料设计指标;增加了抗震性能化的设计规定及伸臂桁架和腰桁架的有关规定,增加了屈曲约束支撑设计的有关内容等10项创新。此外,编制了配套标准图集《多高层民用钢节点构造详图》16G519;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十余次宣贯工作,推动了标准的广泛应用。
郁银泉还主持编制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该规范是在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的基础上上升为国家标准的。该规范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在单层工业厂房和单层仓库类建筑发展的飞跃,推动了门式刚架形式的推广应用。郁银泉主持开展了门式刚架结构拟静力试验、振动台试验、端板连接拟静力实验,研究了端板半刚性连接滞回性能,形成了门式刚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及连接节点的构造。该标准已翻译成英文版,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年应用量超过1.8亿平方米。
在国际标准方面,郁银泉推进和指导ISO/TC59/WG3《模数协调标准》编制工作,成立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ISO/TC59/WG3—模数协调编制工作组,开创了我国主导ISO/TC59领域重要国际标准先河,是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推进和指导ISO/TC59/WG4/《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弹性》国际标准编制工作,此项工作是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国际标准编制工作的前沿探索,也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的积极尝试。此外,他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建筑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的相关工作。该课题提出建筑领域8项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任务,以推进建立建筑领域质量和安全关键控制特性测试国际技术标准体系,在国际范围内统一技术参数和测试规范,为全球各国建筑工程及建筑制品领域科研、生产和市场流通提供便利,对引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提升中国建筑工程及建筑制品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勤奋耕耘,郁银泉在标准化理论研究、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国际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影响深远;他主导重要国际标准研制,在重大国际标准研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本领域、本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在运用科学方法,郁银泉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为组织推动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联盟)标准化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郁银泉从业30多年来,主编或主要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20余项;主持省部级以上和国际标准化科研项目多项,主持编写标准化专著1部。在标准化理论研究、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国际标准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多次获得重大奖项,其中,《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排名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排名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排名2)获得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排名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排名1)获得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钢结构钢材选用与检验技术规程》CECS273:2011(排名10)获得标准科技创新奖三等奖。《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划与构造详图》(排名1)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标准设计二等奖,《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高层和多层钢筋混凝土防震)》(排名5)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标准设计一等奖。
在郁银泉的身上,留存着老一辈建设者严谨执着、求真务实的深刻印记,同时流淌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放眼寰宇、逐浪竞高的奔腾热血。他是践行科技兴国、科技强国、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急先锋,更是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勤力哺育新一代人才的传薪者。愿大师之路长续,科技之光永辉!
更多..通知公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