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职业打假人”的故事:游走在不同的城市知假买假

        日前,省质监部门为了打击伪劣产品,专门聘请一批“神秘买手”,通过对买手购买的商品进行检测,一旦发现伪劣产品,将依法对商家进行处理。和质监部门聘请的“神秘买手”相似,在民间也有着这样一个群体,通常被称为“职业打假人”,他们通过知假买假而获得赔偿。对普通市民而言,“职业打假人”似乎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日前,一位“职业打假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诉了他的“打假”故事。
   一年有300天在逛街
  “职业打假人”孙某来自山东,从事职业打假已经有4年时间,一般在杭州、绍兴、江苏等地寻找“目标”,过期食品、伪劣药品、不合格产品以及虚假广告,都是他“打假”的对象。
  “几乎每天都要在外面跑,主要针对一些过期的食品和产品与说明不符合的电器,一旦发现就买下来。一般先和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就找相关部门。”孙某说,一年有300天左右的时间在逛商场、超市,其余时间都在调解。居无定所,到了一个城市待上几天,然后换一个地方。
  据孙某介绍,他购买商品并不是随意无目标,而是通过学习和了解信息有目的地寻找。比如,从时政新闻中了解一些商品质量有了新的规定,或者有些食品已经被曝光是不允许销售的,那么他就会针对性去寻找这些“目标”。
  为了能够用法律条款追究商家的责任,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他目前已经熟读了30多本有关法律书籍。
  “一个城市待的时间长短,要看相关部门调解的效率,有的只需几天,有的则需要一个星期,而赔偿的金额也不一定,如果调解不成,那我就会向法院起诉。”孙某透露。
  眼里不仅仅只有钱
  “每年来绍兴三四趟,大大小小的伪劣或者过期商品基本上每次都能发现,不会空手离开,大到几千元的伪劣过期商品,小到几元的商品。有的为了得到赔偿,但有时我们也会向有关部门举报,并非纯粹为了钱。”孙某说。
  有一次,在柯桥一家烟酒商店,孙某发现该店在销售过期的某知名品牌黄酒,于是,他花6000元买了两坛50年陈的黄酒,之后他向消保部门进行了投诉。最终根据消保法相关规定,在消保部门的调解,孙某获得了1.8万元的赔偿金。
  今年6月,孙某再次来到绍兴。他在绍兴市区的一家药店发现该店还在销售一种国家正在召回的药品,于是他购买了一盒,价值7元多。这次孙某的目的不是为了赔偿,而是向有关部门进行了举报,他说:“我购买这个药品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是希望相关部门对该药店进行处罚,并将该药品进行销毁。”
  “职业打假”是个争议职业
  “我觉得这种职业的存在,净化了我们的消费市场。如果商家能够自律,也就不会让他们钻空子了。”市民王先生表示,有关部门对商家的监管不一定面面俱到,“职业打假人”正好做了监管部门的信息员,虽然他们从中多少获得了利益,但毕竟花了时间和精力,也算是劳动所得。
  对于“职业打假人”是否应该存在,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并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为“职业打假人”的存在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从一定的程度上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给不法商家当头一棒。“他们还是比较接地气的,毕竟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去购物,如果是不法商家或者无良商家,‘职业打假人’的存在正是这些商家的克星,对消费市场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微信好友“太阳花”说。
  但是也有部分人认为,这些“职业打假人”是知假买假,目的是为了获取数倍的赔偿,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是不值得肯定的。
  一位经营副食品超市的负责人表示,“职业打假人”确实让商家十分头疼,如果商家确实存在坑害消费者的行为,的确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恶意坑害商家的不良“职业打假人”,他们通过调包、欺诈等行为向商家索赔,有时候因为商家没有充足的证据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消保部门态度中立
  对于“职业打假人”,作为消费者的“娘家人”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又是如何看待。柯桥区消保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个“职业打假人”的群体,他们通过购买或消费假冒、不合格产品或服务后依据法律获得惩罚性赔偿,并以获得的赔偿为主要收入来源,作为消保部门对此既不鼓励也不整治取缔,一方面他们对商家有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能起到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