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绿色发展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体会(二)
第三,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稳妥务实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中描述比较多见的是“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但由于建设工程单件性强、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流动、人员固定,所以不可能全部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来制造建筑产品。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提出了“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的概念。这次《若干意见》明确地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提出来,应该说比较科学,非常适时,既符合党和国家早期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
一是从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综观人类发展历史,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旧中国,我国建筑业也曾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作为产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管理方式极为落后。建筑业真正有长足的发展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这就说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融合更加紧密,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抓机遇,赢得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解决社会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是从建筑业的发展现状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我国建筑业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率先把建筑业作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奥运、世博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规模宏大的建设任务,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及法律法规方面缺陷等因素,当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严重存在。建筑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生产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生产方式落后、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国家财政缺乏对建筑业扶持,致使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技能工人素质低下等问题都表明了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还很不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要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社会认知高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内涵丰富,道路漫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谋划,务实推进。
第四,深入研讨、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从近期媒体报道看,业内不少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认识有误解,甚至简单地把过去建筑工业化提法套换成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有必要对其特征及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为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一是要深刻认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即应用先进建造技术、信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现代管理创新理念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将越来越高。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其特征应包括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管理现代化、特别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最关键的是技术和管理与经济的统一。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绝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所以,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的指标体系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为参数,研究制定能反映我国建筑业实际的推进产业现代化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二是要准确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应是:
最终产品优质绿色化。按照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要求,2013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绿色建筑行动蓝图正式绘制完成,其目标就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优质建筑产品。
建筑部件预制装配化,就是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改造和代替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及湿作业,促使建筑产品部件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最大限度地缩短建设工期,改善作业环境,保障质量安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包括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
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更加优化组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项目管理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不同国家的本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须与国际通用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把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方基本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管理高管职业化。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业务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三是要科学界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综上探讨,我们对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可以做如下描述,即:以人文、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部件工厂化生产为途径,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红线,以现代项目管理为重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融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集成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精益化建造,实现为用户提供舒适、经济、美观、低碳、绿色和满足需求的优质建筑产品。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中描述比较多见的是“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但由于建设工程单件性强、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流动、人员固定,所以不可能全部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来制造建筑产品。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提出了“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的概念。这次《若干意见》明确地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提出来,应该说比较科学,非常适时,既符合党和国家早期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
一是从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综观人类发展历史,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旧中国,我国建筑业也曾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作为产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管理方式极为落后。建筑业真正有长足的发展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这就说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融合更加紧密,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抓机遇,赢得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解决社会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是从建筑业的发展现状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我国建筑业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率先把建筑业作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奥运、世博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规模宏大的建设任务,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及法律法规方面缺陷等因素,当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严重存在。建筑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生产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生产方式落后、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国家财政缺乏对建筑业扶持,致使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技能工人素质低下等问题都表明了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还很不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要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社会认知高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内涵丰富,道路漫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谋划,务实推进。
第四,深入研讨、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从近期媒体报道看,业内不少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认识有误解,甚至简单地把过去建筑工业化提法套换成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有必要对其特征及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为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一是要深刻认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即应用先进建造技术、信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现代管理创新理念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将越来越高。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其特征应包括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管理现代化、特别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最关键的是技术和管理与经济的统一。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绝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所以,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的指标体系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为参数,研究制定能反映我国建筑业实际的推进产业现代化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二是要准确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应是:
最终产品优质绿色化。按照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要求,2013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绿色建筑行动蓝图正式绘制完成,其目标就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优质建筑产品。
建筑部件预制装配化,就是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改造和代替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及湿作业,促使建筑产品部件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最大限度地缩短建设工期,改善作业环境,保障质量安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包括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
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更加优化组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项目管理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不同国家的本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须与国际通用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把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方基本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管理高管职业化。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业务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三是要科学界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综上探讨,我们对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可以做如下描述,即:以人文、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部件工厂化生产为途径,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红线,以现代项目管理为重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融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集成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精益化建造,实现为用户提供舒适、经济、美观、低碳、绿色和满足需求的优质建筑产品。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更多..通知公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