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景观设计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贡献
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 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
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2.2.4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2.2.5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2.2.6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低碳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2.3植物造景的低碳设计策略
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低碳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植物类型。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
2.3.2植物种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2.3.3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
参考文献: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及战略意义。城乡建设,2009.11
3.郑文摘。低碳将成“十二五”中国城市化重要导向。新重庆,2009.12
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 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
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2.2.4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2.2.5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2.2.6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低碳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2.3植物造景的低碳设计策略
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低碳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植物类型。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
2.3.2植物种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2.3.3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
参考文献: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及战略意义。城乡建设,2009.11
3.郑文摘。低碳将成“十二五”中国城市化重要导向。新重庆,2009.12
更多..通知公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