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有87%在中国城市
“建筑话语”何以不敌“权力话语”
美国国会大厦、法国凯旋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建筑,都可以在国内各大城市找到粗陋的仿制品。丑陋建筑泛滥引发专家忧虑,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深度剖析了丑陋建筑背后的文化生态,他认为在不少城市,建筑话语被权力话语取代,很多建筑被异化,结果成了高度比功能重要、名气比造价重要、形式比内容重要。
高过50层楼的生命之环,毫无美感的“秋裤”,造型怪异的“马桶盖”……在板砖飞舞的互联网空间,网友投票选出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确有不少“丑”得叫人想哭。丑陋建筑充斥城市空间,并非中国城市的审美能力下降,而与少数官员的病态追求有关——几乎每个用重金堆出的怪异建筑,背后都承载着不寻常的政绩诉求。
全国总共才661个大中小城市,居然有183个城市提出要规划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有87%在中国,未来3年内,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数量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美国总数的4倍……随着地方发展越来越多遭遇资源约束、环境瓶颈,城市同质化情况愈益严重,一些官员为了标新立异打造地方形象,转而把怪异建筑当成“政绩地标”。贪大求洋、贪大求怪,不仅使中国城市成了世界垃圾建筑试验场,更使我们的城市建筑风格和文化生态遭受重创,公共财政背上沉重负担,能耗浪费和建筑浪费情况惊人。
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语言,一门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艺术载体,应当交给通晓建筑语言、稔熟建筑文化、追求建筑品格的人去规划和建设。然而在不少中国城市,建筑话语却不敌权力话语,建筑美学不得不让位于权力美学,城市规划跟着一任又一任领导的个人好恶改变而改来改去,城市风格成了少数长官的“个人风格”——甲喜好美国风格,就克隆白宫;乙仰慕法国风格,就复制巴黎圣母院;丙痴恋民族建筑艺术,就径直建设地方版天安门;丁追求最新最洋建筑理念,就将大楼建得比“大裤衩”还要另类炫目……同一座城市,失去了统一风格,甚至是同一条街道的比邻建筑也变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被拙劣复制品和山寨建筑塞满的城市,失去了文化灵魂、艺术韵律,让人的心始终无法安放。
看到一个城市的建筑,就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气质和文化。丑陋建筑背后,是丑陋的权力及政绩,是权力在失当中对城市气质的割裂和破坏。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必须尊重民族和文化传承,充分尊重城市基于自然环境、文化生态、城市精神、人文风格而内生的建筑话语。只有让建筑话语取代权力话语,城市建筑才会在汲取文化营养中自由舒张,而不是在政绩扭曲中夸张变形。
城市建设不能忽视以人为本
梁思成先生曾撰文《如何才能安居》,他在文中提出市政建设并非是“市容的装饰与点缀”,应以民众“安居乐业”为目的。
建筑乃至城市规划,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它应有各种新陈代谢的功能,既能“纳新”,如预留未来拓展空间或余地;又要能“吐故”,如城市垃圾废水处理;还要有顺畅的血管保证身体健康,保证都市人能方便上下班、买菜煮饭、休闲娱乐,甚至生老病死的改变。当今,城镇化发展目标已经确立,老百姓需要负责任的建设者、设计者以及决策者俯下身来,耐心倾听那些城市人以及即将成为城市人的群体的心声,把握一座城市的“健康”标准——即人的需求,只有设身处地地把城市拟人化,才能让城市设计更为科学、更为合理,老百姓才谈得上安居乐业。
美国国会大厦、法国凯旋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建筑,都可以在国内各大城市找到粗陋的仿制品。丑陋建筑泛滥引发专家忧虑,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深度剖析了丑陋建筑背后的文化生态,他认为在不少城市,建筑话语被权力话语取代,很多建筑被异化,结果成了高度比功能重要、名气比造价重要、形式比内容重要。
高过50层楼的生命之环,毫无美感的“秋裤”,造型怪异的“马桶盖”……在板砖飞舞的互联网空间,网友投票选出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确有不少“丑”得叫人想哭。丑陋建筑充斥城市空间,并非中国城市的审美能力下降,而与少数官员的病态追求有关——几乎每个用重金堆出的怪异建筑,背后都承载着不寻常的政绩诉求。
全国总共才661个大中小城市,居然有183个城市提出要规划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有87%在中国,未来3年内,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数量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美国总数的4倍……随着地方发展越来越多遭遇资源约束、环境瓶颈,城市同质化情况愈益严重,一些官员为了标新立异打造地方形象,转而把怪异建筑当成“政绩地标”。贪大求洋、贪大求怪,不仅使中国城市成了世界垃圾建筑试验场,更使我们的城市建筑风格和文化生态遭受重创,公共财政背上沉重负担,能耗浪费和建筑浪费情况惊人。
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语言,一门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艺术载体,应当交给通晓建筑语言、稔熟建筑文化、追求建筑品格的人去规划和建设。然而在不少中国城市,建筑话语却不敌权力话语,建筑美学不得不让位于权力美学,城市规划跟着一任又一任领导的个人好恶改变而改来改去,城市风格成了少数长官的“个人风格”——甲喜好美国风格,就克隆白宫;乙仰慕法国风格,就复制巴黎圣母院;丙痴恋民族建筑艺术,就径直建设地方版天安门;丁追求最新最洋建筑理念,就将大楼建得比“大裤衩”还要另类炫目……同一座城市,失去了统一风格,甚至是同一条街道的比邻建筑也变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被拙劣复制品和山寨建筑塞满的城市,失去了文化灵魂、艺术韵律,让人的心始终无法安放。
看到一个城市的建筑,就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气质和文化。丑陋建筑背后,是丑陋的权力及政绩,是权力在失当中对城市气质的割裂和破坏。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必须尊重民族和文化传承,充分尊重城市基于自然环境、文化生态、城市精神、人文风格而内生的建筑话语。只有让建筑话语取代权力话语,城市建筑才会在汲取文化营养中自由舒张,而不是在政绩扭曲中夸张变形。
城市建设不能忽视以人为本
梁思成先生曾撰文《如何才能安居》,他在文中提出市政建设并非是“市容的装饰与点缀”,应以民众“安居乐业”为目的。
建筑乃至城市规划,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它应有各种新陈代谢的功能,既能“纳新”,如预留未来拓展空间或余地;又要能“吐故”,如城市垃圾废水处理;还要有顺畅的血管保证身体健康,保证都市人能方便上下班、买菜煮饭、休闲娱乐,甚至生老病死的改变。当今,城镇化发展目标已经确立,老百姓需要负责任的建设者、设计者以及决策者俯下身来,耐心倾听那些城市人以及即将成为城市人的群体的心声,把握一座城市的“健康”标准——即人的需求,只有设身处地地把城市拟人化,才能让城市设计更为科学、更为合理,老百姓才谈得上安居乐业。
更多..通知公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