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构与艺术化设计研究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艺术化设计是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艺术化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尚未建立,二是公共空间艺术化设计品质亟待提升。
  第一个问题是北京至今在城市广场规划中没有确立系统规划概念,笔者曾撰文提出建构北京广场群的公共空间系统概念。目前北京公共空间仍然处于分散、局部建设局面。缺乏公共空间系统建设概念。第二个问题是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品质不高,以北京西单广场新建与改建设计为例。笔者希望通过进一步强化公共空间系统建构与公共空间品质艺术化设计,来提升首都城市公共空间人文品质;通过建构北京广场群,提升和加强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优化,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作用和品质;进一步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纳入系统科学规划范畴,改变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滞后、无序、低效的局面。
  公共空间系统建设须结合艺术化设计
  公共空间,是指提供市民户外活动的空间,服务对象是全体市民。公共空间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和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广义公共空间概念和狭义公共空间概念两部分内容。本文所指的公共空间概念特指广场。本文公共空间只针对城市广场这一内容。
  良好的城市广场应具备的特性:第一是福利性,是指人人享有平等参与权力,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地位的差异等。第二是识别性,是指具有个性特征,易于识别。第三是社会性,具有可提供给大众共创和共享的功能。第四是舒适性,具有减少环境压力,有益身心轻松、安逸的功能。第五是通达性,即具有方便、既可望又可及的功能。第六是安全性,拥有步行环境,无视线死角,夜间有良好的照明等。第七是愉悦性,具有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第八是多样性,即场所功能与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第九是艺术性,具有良好艺术品质,富有哲理性、趣味性和美感。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体现着公共空间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统一性特征。而北京城市广场空间规划距此还有不少距离。
  艺术化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艺术化设计和艺术品创作。艺术化设计,就是指结合使用功能要求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将使用功能和艺术设计相结合或对艺术化对象进行不同梯度要求的艺术设计,使其增加或提升功能、艺术品质和附加价。它包括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和元素各个层面和要素艺术设计。艺术化设计是重在结合使用功能,因为任何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它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尤其是审美要求和判断的影响。同一个项目在艺术化设计程度和要求,可以设定不同的要求。
  而艺术品创作,是指艺术品创作以它在城市公共环境中景观作用为创作目标,不强调使用功能方面要求。如查尔斯-穆尔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以及矶崎新的筑波中心大厦下沉式广场等,它们仅是具有使用功能的艺术化设计的广场,也具有艺术品创作的广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设计和艺术品创作是城市品质创造的软实力的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设计和艺术品创作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所以在艺术化设计与艺术品创作中必然产生评价不一的状况,中外皆有。
  北京未形成城市广场空间的系统规划理念
  由于中国历史城市受传统观念影响,北京城市中心城的主体是由旧城改造、转换而来,所以北京旧城是缺失公共空间元素设计和系统规划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天安门广场改造扩建,虽然完成了单个巨型城市广场的建设,但系统规划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并没有得到应有关注。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虽然建设了像西单广场这样零星的较大尺度城市公共空间,但是针对市区、城区扩大之后的系统公共空间概念设计始终没有启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虽然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单项体育设施建设,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优化作用有限。针对首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建设依然相对滞后,缺乏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目标和概念。
  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步行交通、休闲和防灾避难等综合效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化设计,提升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形象以及内涵与品质,强化城市公共空间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的辐射作用。